“孩子是婚姻的防弹衣”, 这句话是在超市排队的时候,听身后大姐说的。我和老婆都暂时不想穿这个防弹衣, 但感觉此话甚妙。
作者: oldmonk
异乡人
前些天和一个朋友聊着电影《通天塔(babel)》,就聊到了家,家乡的话题。电影里的墨西哥保姆在被遣返的时候说:“我在这边工作了16年 ,我租了房子,买了家具…..”,那个朋友对这段特别有感触,说自己在北京买了房,但从没有觉得这是自己家。朋友说的这段话让我重新审视起自己对家的感觉。
我从小都在不停搬家,在和父母一起住的时候就经历过六次搬家,自己单住又经历了八次,如果算上学校宿舍的搬家,就是十次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搬家太多,对曾经住过的地方从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留恋。以前,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在外地,只会想着爸爸妈妈,想念妈妈做的美味菜肴,而不会留恋住过的黑龙江和河北,或是留恋住过的房子。现在结婚了,和老婆经营的这个小房子就又成了家。
经常看别人文字中那魂牵梦绕的家乡,自己的脑海里对家乡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从不似别人那样魂牵梦绕。相比起来,对自己将要去的地方更多些想象和牵挂。肖邦离开波兰的时候是带着一杯祖国的泥土上路的,很多华侨离开故土的时候也带着一罐家乡的泥土,小时候看书每每看到这样的段落就总是很感动,但自己回家乡的时候是绝没有想挖土的冲动的,是不是自己太没心没肺了?
爷爷辈从现在韩国的庆尚北道移居过来,去年有幸和父母一起去祖籍探访,找到了当年爷爷奶奶住的小山村,还找到了祖辈的坟,磕了不少的头。到了自己的祖籍委实有不少的感慨,但全然没有一些新闻中描述的华侨返乡时的热泪盈眶,更多的感觉是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走的时候也未曾想带上半点土做纪念。
我父母是第一代出生在中国的朝鲜族,到韩国寻根的时候,问他们感受。妈妈说:很激动。 爸爸说:没啥激动的,就那样. 看来俺这方面的基因更多遗传自老爸 :D。
那种把一个村,一个县,一个省当成家乡的观念应该是农耕文明所特有的。尤其是在中国,耕地的农民从一出生就被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小小的天地里。住的长了,就会有感情,这种感情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就化成对家乡的浓浓情感。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对他们来说家乡就是整个的大草原。 前年,听了呼伦贝尔自然保护区刘老师办的一个讲座,他猛烈抨击了让牧民定居的政策。以前,蒙古牧民为了让草场得到修养生息,从不在一个草场停留过长的时间,而是不断的迁徙,这也叫大轮牧。 大轮牧的范围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到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对他们来说,整个的大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乡了。
而对我们这些信息时代的人类来说,既不农耕,又不游牧,什么地方才是自己的家乡呢? 我们有真正的家乡么?
在路上遇到过很多和我一样漂泊在异乡的人,每当看到他们就想起自己。
去印度大吉岭的时候居然找到一个中餐馆,餐馆的领班是一个年轻的华裔女孩,很美丽,有股特别的气质。 她已经不会说中文,只会说零星的单词,比如“饺子”。她操着流利的英文与我们交流,可我的英文实在蹩脚,没能做太多的沟通。她已经是印度华裔的第三代,从没有去过中国。她饭店的中国菜…………实在是糟糕,但我还是违心的说:“Delicious”,怕她太失望。 自己很小就从老家来到河北,朝鲜话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曾经参加过朝鲜族的一些聚会,看着大家在热烈的用朝鲜话交流,自己在旁边很有些落寞。那个姑娘看见我们在那里用汉语交流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呢。
到了加尔各答,见到的华人较多。 遇到一个韩国朋友,说有个叫“豪华饭店”的中餐馆不错。我们从尼泊尔一路走来,差不多吃了20多天的咖喱,早就想吃中餐, 于是欣然前往。没想到在那里还遇到了一个从山东过来做生意的同胞, 他在加尔各答已经住了几个月,对这个城市已经相当熟悉。据他介绍豪华饭店字号很老,原来是加尔各答华人区最红火的饭店,现在人气差了很多,因为很多华裔年轻人感觉在印度机会不是很多,于是去国外,比如新加坡,香港等地方打工。 饭店的老板是梁老伯,他出生在印度,祖籍广东,回过一次香港。 他的中文很流利,广东味很重。 在饭店里还遇到了这个山东同胞在当地的一个华裔助手,很年轻,大约二十四五的样子,很有朝气。他不会中文,我们用英文交流,刚好我有些签证方面的问题,他很热情的提供了帮助。问他是否去过中国,他说没有,但又非常兴奋的告诉我们,他的老板(就是这个山东同胞)已经安排过两个月后就让他去一趟中国。 第二天我们再去的时候, LY带上了一个中国画册给梁老伯看。 我们在店里吃饭,看着梁老伯带上花镜在台灯下一页一页仔细的翻。记得看一个开着北京吉普周游世界的大侠写的游记,说当他开车开到底特律的时候,一些老华裔工程师摸着北京吉普的标热泪盈眶。梁老伯看到中国画册却没这么大的反映,看到的更多是种淡然。下面是临别时的合影。
在加尔各答,我们还去了特丽莎修女工作过的修道院看了看,在那里居然遇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修女,而且居然会说中文。原来她曾经被天主教会派往香港的修道院工作9年,还在柬埔寨工作过。对她来说,是不是修道院更像是家乡呢?下面是临走前和她的合影:(让一个印度义工帮着照,照几次都模糊,大家将就着看吧)
经这位修女嬷嬷介绍,我们三个当天还去特丽莎修女创办的Mother Teresa’s Hospital for the Dying Destitute做了半天义工,在那里遇到了几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其中有个美国姑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一年,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热忱,是对病人的,也是对生命的。
有次去云南中甸的哈巴村,一大早从丽江坐上了去白水台的班车,中午在桥头休息。车上人不多,停下车来其他人大都选择在车上休息,我早晨就没吃太多东西,于是去了最近的玛佳咖啡吃饭。
这家咖啡店的老板居然是个外国女人,就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玛佳,她的丈夫是当地的中国人。当时匆匆吃完饭就走了,回来上网一查居然还有关于她很长的故事,大家可以看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06-09/16/content_11463866.htm。 当时征得她同意后给照了照片:
走前和她丈夫聊天,他告诉我,玛佳对我印象挺好, 因为很多人给她照相不征求她同意 :).
在国内就听说有很多中国人去韩国打工,到了韩国才发现中国人是如此之多。 汉城专门办理外国人签证的地方,把外国人分成两类处理, 一种是中国人,一种是非中国人, 有一层是专门用来办理中国人手续的,其他国家的在另一层。就是这样,中国人这一层办理签证的人数也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数要多得多。 本以为去韩国打工的全是朝鲜族,没想到汉族也很多。看十九世纪被“卖猪仔”到美国西部的华工资料,常常是愁云惨雾的感觉,而二十一世纪韩国汉城的中国人签证大厅里,虽然也有些焦虑的神情,但更多的是放松的聊天,听到的朝鲜话和东北话居多,南方方言也有听到。还看到椅子上有个FLG的中文报纸,宣扬他们的教义之外,还介绍了不少中国人在韩国生活的知识。
在曼谷夜晚的街头,曾经碰到一个摆摊的尼泊尔姑娘,很诚恳的向我们推销她的衣服。成交后告诉我们,这是她今晚做成的第一笔生意。知道我们去过她的故乡博卡拉,就聊了更多。她说来泰国1年了,摆摊的生意也是刚开始不久, 不过她很有信心能越做越好,我们相信。从她身上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朝气,对美好未来的强烈信心。
在普吉岛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中年司机,英文不错(比我好:) )。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我们眼里秀美的普吉岛,在他看来已经成了满目疮痍的家乡。他说沿海的很多地方原先都是茂密的丛林,现在为了建宾馆都给砍掉了。建了很多高楼,安了很多空调,气候也变得更热。来了很多的外国人,租车在道路上飞驰(普吉租车极其方便,而且价格不高),交通变得非常不安全,因为外国人对当地道路环境不熟悉。随着高楼,商业区的建设,外国游客的涌入,普吉越来越象香港这样的都市,他小时候那美丽的普吉再也看不到了。 听了,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
前一阵,在天涯看到了一个移民新西兰的网友建房的帖子,在http://cache8.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outseachina/1/12089.shtml。 等到他这个房子建好以后,他会爱这个家多点,还是爱原先在中国的家多点呢?他在这里生下的孩子,还会对中国的家有感情么?
在xcar汽车论坛看到房车的照片,这可是我几个终极梦想中的一个:
记得《成长的烦恼》里,主人公杰森的岳父卖了房子后,买辆房车拉上老婆去周游世界,相当于是带着自己的家去旅行。这样的人,家的观念应该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了吧。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论漂泊在哪里,大家都是在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可能真正的归宿不是哪个具体的城市或村落,而是深埋在自己心底,当你真正找到它,哪个地方不可以成为你真正的家呢?
想出一个电影的创意
从小住的地方都没有电梯,只能爬楼梯。03年开始住有电梯的楼了,可只住3层,为了节约时间很少坐电梯。现在搬到了高层,只好天天坐,这才感觉电梯这个空间蛮有意思。于是没事干设想了如下的一个电影:
场景:就限于一个电梯,完全就在这个空间里,镜头不要出去。
人物:在电梯里来来往往的人们
剧情:没有什么特别的主线,支线,而是通过人们的一些细微变化来展示人们的生活,算是电梯版的《茶馆》吧。
自己是没时间也没能力拍这些东西,有谁觉得这个创意还有可取之处,就尽管拿去用好了。
从一篇旧文预测中国的未来
前一阵《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文章里,又把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翻了出来,开篇有段有趣的文字: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曾经问一位电视编剧:‘为什么这么多古装历史剧?’他的答案阿很简单:‘为了安全。’”……
这段酷似描写中国现状的话,其实是在描写80年代初的台湾。台湾96年实行总统直选,2000年实现政权轮替, 距离龙应台发表文章的距离时间分别为12年和16年。既然说文中的台湾很像23年后的中国,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预测在16年后,大陆也能实现最高行政元首的直选呢?
本来写了大段的分析文章,后来觉得都是废话,全给删了。提出这个想法只是想把这种希望,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是太荒谬的逻辑,那就当笑话听好了。
俺是如何拦截垃圾邮件的
看这篇文章之前,大家不妨猜猜俺每天收到的垃圾邮件有多少?10? 100? 1000?
统计了大约1个月,得出的结果是:平均每天1700封左右。 如何过滤这些垃圾邮件一度成了自己的头号问题。现在经常要打交道的email服务器有三个,对外公开并真正使用的有21个email地址,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每天的垃圾邮件那么多。现在的解决方案如下:
- 两个email服务器上都只保留一个email帐号, 其他的帐号信件全部转发到一个gmail帐号
- 在email服务器端打开SpamAssassin 。4月5号SpamAssassin为一个email地址拦截了 53个垃圾邮件
- gmail的拦截能力超强,每天平均拦截垃圾邮件 1500个多。
- 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卡巴斯基防火墙,包含病毒email过滤
- 在Outlook设定过滤垃圾邮件,级别为低。 4月5号,Outlook为我拦截下80封垃圾邮件, 不过还误认了一个正常email
这么一路过滤下来,在4月5号还是有16封垃圾邮件钻进了收件箱,按比率来算是全部垃圾邮件的1%左右。 4月4号和3号这个数字分别是13和9. 这其中误杀的email肯定有, 自己只能每天能在Outlook的spam文件夹里找找, SpamAssassin和gmail每天过滤下来的垃圾邮件是没精力挨个检查的。如果没能回复大家的email, 那很可能你的email被这层层过滤给误杀了,在这里向大家抱歉。但实在没啥好办法了,如果不想误杀任何邮件,那每天要多搭进去太多时间精力。
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反垃圾邮件的办法没?
个人网志报道
前几天看到zuola只身去重庆报道钉子户的消息,http://www.zuola.com/weblog/?p=750 (从4月2号起被和谐了,需要代理才能访问)。在主流媒体已封杀关于钉子户的消息的时候,zuola的报道成了唯一的消息来源。从留言的人数就可以知道他的报道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他说去报道钉子户是为了一夜成名,他成功了。看了zuola的报道,感觉个人网志报道可能在中国会大有发展。
现在的主流媒体因为政策限制,很多都不能报道,就是报道了,也让人将信将疑,公信力相当的低。 这是因为一旦一个媒体做出不和谐的报道,那这个媒体就要被和谐。而且记者做出一个谎话连篇的报道时,更多的是以媒体的形象展示给大众,记者个人极少会被注意,他的名誉及其他个人利益几乎不会因谎话报道受任何损失,唯一能阻止媒体隐瞒真相的就是他们的良心。 但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寄希望于良心之上,无异于沙上建塔,真正能依靠的是正确的机制。
而zuola所进行的这次个人网志报道可能会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一种崭新而又健康的机制。
第一,个人网志报道通过互联网传播,完全没有报纸杂志发行渠道的困扰,也没有卫视落地的限制,利用现在众多的网络相册和类youtube网站,轻轻松松就能制作出图片丰富,结合大量视频的详细报道。而且网志报道能让观众通过评论的方法和记者交互,记者能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采访的内容与方式方法。
第二,个人网志报道能得到现实的好处,一个是出名,另一个是随着出名,订阅人数的上升,网志的广告价值也会攀升,能给个人网志记者带来真正的现金收入。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动力都不如经济动力好使,这保证了会有人甚至很多人愿意去做个人网志报道。
第三,个人网志报道是以个人身份展现给大众,一旦出现虚假报道,可能作者就要名誉扫地。以前辛辛苦苦聚起的人气会在几天内就消失殆尽,广告的收入也会直线下降,这让个人网志记者们在说谎方面比起现在的记者有了更多顾虑。
第四,传统媒体一旦被和谐就意味着over, 而个人网志记者可以很容易在国外购买网志空间,在大陆被和谐了,海外和懂得用代理的人还是能看到。如果被关监狱…..,那更好了,这就是一个大新闻点,人气可能会因此更高,而且可以光明正大的申请到西方国家政治避难了。
主流媒体的孱弱为个人网志报道留下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这次zuola的成功报道让我忍不住对将来做一些幻想:
- 会出现职业的个人网志记者,靠写网志报道就能赚钱。
-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个人网志报道,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事件都会有专门的个人网志明星记者。
- 因为不再受编辑的束缚,将有机会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个性鲜明的新闻报道
- 会出现专门的个人网志新闻站点,站点的报道全部出自一些个人网志明星记者,由这个站点进行汇总
- 人们能看到更多样化的,更全面的报道,任何人和集团想左右舆论都将变得越来越难
去年年底,阳光志愿者开会讨论未来的发展的方向, 我这个两年未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也去凑了凑热闹。在会上,我提出民间弱势群体需要在主流媒体有自己的声音,阳光志愿者可以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来帮助让人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自己回去查了查,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这样的工作,发帖介绍了一下,附和的人寥寥,自己也忙着为人民币服务,这个事情就没了下文。现在回头看去,弱势群体在主流社会发声的重任可以由个人网志报道来担当,zuola的报道就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愿在不远的将来,个人网志报道能让国人感受到久违的,诚实的,真正的新闻。
想知道你的前世么?
宇宙十大杰青之首的表格继做诗机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 前世分析机,火热出炉了。想知道自己的前世么,请大家访问http://www.dopoem.com/name。
另:表格的前世分析机虽然功能强大,但给出的答案过于简单。如果谁需要进一步的详细分析,本僧将给予详细卜算推演,完全免费,但欢迎捐助。捐助的费用将转入“人人有经念 – 希望工程”基金,至于捐助多少完全凭施主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