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S. Naipaul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是印度裔移民第三代,婆罗门种姓, 著名作家,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于1962年第一次去了印度,进行他的寻根之旅。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就是《幽暗国度》。 这本书描述的印度是作者初步感受到的印度,比如低效的政府机构,种姓制度,废墟,进香团等等。作者在忠实记录自己对印度感受的同时,还常常穿插着自己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生活的回忆。描写自己生活的印度裔生活圈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变化,和独立后急速发展的印度进行对比。 他于1975年再次长时间游历了印度,写出了《印度:一个受伤的文明》。 和第一本不同,他不再只是贴近了,忠实记录每个细节而已,而是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试图去找出事情发生的根源,找出当时印度一些不合理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这本书里他站得高度很高,尝试从文明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为现在乃至将来寻找答案。1990年,他又一次进行了长时间的印度之行,写出了《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这次和前两本书都不同, 他是找一个个人来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找的人什么都有,几乎涵盖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婆罗门祭司,贱民(untouchable),共产党人,激进的锡克教徒,一心想投身公益事业的耆那教股票经纪,成功的家具厂老板,穆斯林,王公后裔,黑帮老大,也有政府部长,女性杂志编辑。讲的话题也几乎无所不包,种姓,宗教,革命,相亲,婚姻,爱情,电影,历史,政治,艺术等等。在克什米尔,他还特别去看了28年前的一些朋友。 他把这些人的描述忠实记录下来,看似杂乱, 但一个鲜活的印度社会全景画卷就随着你的阅读缓缓展开了。每个人的讲述中他也穿插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又尽量不让自己的看法影响到记述的客观。这时,他已近60岁,人生经验的丰富让他能从很多看似不经意的一些小事情看到讲述人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
奈保尔的家庭是纯印度婆罗门家庭,但这个家庭所处的社会是西方的社会,而且他长期在英国工作生活。这使他能深入的了解印度文明,但又不沉溺其中,能用很多现代的西方的观点角度去分析,解读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他给我们展现的印度与欧美人和国人描写的印度,也和印度电影中的印度,都不相同。可以说他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强烈的感觉到印度很多地方其实是和中国相似的。比如中华文明也和印度文明一样,经历过多次的外族征服;在上个世纪独立以后,这两个文明都获多或少的表现出不自信;而贫困人口又都在这两个国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贫穷的问题成了这两个文明都要面对的问题; 印度有种姓制度,而中国有农村户口和城乡户口的差别;中国搞了社会主义,印度共产党也曾经试图在印度北部农村搞革命。 太多的相同,让我每看到一个事或人就试图在中国社会里,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寻找对应。
前三本书每本间隔13-15年, 第三本到现在也已经15年了,奈保尔会不会又要写一本关于印度的书呢?他会不会正在印度的大地上四处游荡,细心观察,为新书搜集素材呢?可惜,在网上找不到他现在的写作计划。我是很希望, (哪怕不是奈保尔),有人能沿着奈保尔的这条路,再写一本描述现在印度社会的书。15年过去了,印度由一个宗教冲突不断的穷国,发展成为世界的软件大国,正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世界,中国很有必要好好的了解我们这个邻居。2000年前,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及东南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新的世纪里,印度人会不会再次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呢?
不多说了,了解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它!这套书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上都有卖, 简装,三联书店出版,分别由李永平,宋念申,黄道琳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