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

前些天和一个朋友聊着电影《通天塔(babel)》,就聊到了家,家乡的话题。电影里的墨西哥保姆在被遣返的时候说:“我在这边工作了16年 ,我租了房子,买了家具…..”,那个朋友对这段特别有感触,说自己在北京买了房,但从没有觉得这是自己家。朋友说的这段话让我重新审视起自己对家的感觉。

我从小都在不停搬家,在和父母一起住的时候就经历过六次搬家,自己单住又经历了八次,如果算上学校宿舍的搬家,就是十次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搬家太多,对曾经住过的地方从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留恋。以前,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在外地,只会想着爸爸妈妈,想念妈妈做的美味菜肴,而不会留恋住过的黑龙江和河北,或是留恋住过的房子。现在结婚了,和老婆经营的这个小房子就又成了家。

经常看别人文字中那魂牵梦绕的家乡,自己的脑海里对家乡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从不似别人那样魂牵梦绕。相比起来,对自己将要去的地方更多些想象和牵挂。肖邦离开波兰的时候是带着一杯祖国的泥土上路的,很多华侨离开故土的时候也带着一罐家乡的泥土,小时候看书每每看到这样的段落就总是很感动,但自己回家乡的时候是绝没有想挖土的冲动的,是不是自己太没心没肺了?

爷爷辈从现在韩国的庆尚北道移居过来,去年有幸和父母一起去祖籍探访,找到了当年爷爷奶奶住的小山村,还找到了祖辈的坟,磕了不少的头。到了自己的祖籍委实有不少的感慨,但全然没有一些新闻中描述的华侨返乡时的热泪盈眶,更多的感觉是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走的时候也未曾想带上半点土做纪念。

我父母是第一代出生在中国的朝鲜族,到韩国寻根的时候,问他们感受。妈妈说:很激动。 爸爸说:没啥激动的,就那样. 看来俺这方面的基因更多遗传自老爸 :D。

那种把一个村,一个县,一个省当成家乡的观念应该是农耕文明所特有的。尤其是在中国,耕地的农民从一出生就被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小小的天地里。住的长了,就会有感情,这种感情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就化成对家乡的浓浓情感。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对他们来说家乡就是整个的大草原。 前年,听了呼伦贝尔自然保护区刘老师办的一个讲座,他猛烈抨击了让牧民定居的政策。以前,蒙古牧民为了让草场得到修养生息,从不在一个草场停留过长的时间,而是不断的迁徙,这也叫大轮牧。 大轮牧的范围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到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对他们来说,整个的大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乡了。

而对我们这些信息时代的人类来说,既不农耕,又不游牧,什么地方才是自己的家乡呢? 我们有真正的家乡么?

在路上遇到过很多和我一样漂泊在异乡的人,每当看到他们就想起自己。

去印度大吉岭的时候居然找到一个中餐馆,餐馆的领班是一个年轻的华裔女孩,很美丽,有股特别的气质。 她已经不会说中文,只会说零星的单词,比如“饺子”。她操着流利的英文与我们交流,可我的英文实在蹩脚,没能做太多的沟通。她已经是印度华裔的第三代,从没有去过中国。她饭店的中国菜…………实在是糟糕,但我还是违心的说:“Delicious”,怕她太失望。 自己很小就从老家来到河北,朝鲜话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曾经参加过朝鲜族的一些聚会,看着大家在热烈的用朝鲜话交流,自己在旁边很有些落寞。那个姑娘看见我们在那里用汉语交流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呢。

到了加尔各答,见到的华人较多。 遇到一个韩国朋友,说有个叫“豪华饭店”的中餐馆不错。我们从尼泊尔一路走来,差不多吃了20多天的咖喱,早就想吃中餐, 于是欣然前往。没想到在那里还遇到了一个从山东过来做生意的同胞, 他在加尔各答已经住了几个月,对这个城市已经相当熟悉。据他介绍豪华饭店字号很老,原来是加尔各答华人区最红火的饭店,现在人气差了很多,因为很多华裔年轻人感觉在印度机会不是很多,于是去国外,比如新加坡,香港等地方打工。 饭店的老板是梁老伯,他出生在印度,祖籍广东,回过一次香港。 他的中文很流利,广东味很重。 在饭店里还遇到了这个山东同胞在当地的一个华裔助手,很年轻,大约二十四五的样子,很有朝气。他不会中文,我们用英文交流,刚好我有些签证方面的问题,他很热情的提供了帮助。问他是否去过中国,他说没有,但又非常兴奋的告诉我们,他的老板(就是这个山东同胞)已经安排过两个月后就让他去一趟中国。 第二天我们再去的时候, LY带上了一个中国画册给梁老伯看。 我们在店里吃饭,看着梁老伯带上花镜在台灯下一页一页仔细的翻。记得看一个开着北京吉普周游世界的大侠写的游记,说当他开车开到底特律的时候,一些老华裔工程师摸着北京吉普的标热泪盈眶。梁老伯看到中国画册却没这么大的反映,看到的更多是种淡然。下面是临别时的合影。

在加尔各答,我们还去了特丽莎修女工作过的修道院看了看,在那里居然遇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修女,而且居然会说中文。原来她曾经被天主教会派往香港的修道院工作9年,还在柬埔寨工作过。对她来说,是不是修道院更像是家乡呢?下面是临走前和她的合影:(让一个印度义工帮着照,照几次都模糊,大家将就着看吧)

经这位修女嬷嬷介绍,我们三个当天还去特丽莎修女创办的Mother Teresa’s Hospital for the Dying Destitute做了半天义工,在那里遇到了几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其中有个美国姑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一年,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热忱,是对病人的,也是对生命的。

有次去云南中甸的哈巴村,一大早从丽江坐上了去白水台的班车,中午在桥头休息。车上人不多,停下车来其他人大都选择在车上休息,我早晨就没吃太多东西,于是去了最近的玛佳咖啡吃饭。

这家咖啡店的老板居然是个外国女人,就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玛佳,她的丈夫是当地的中国人。当时匆匆吃完饭就走了,回来上网一查居然还有关于她很长的故事,大家可以看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06-09/16/content_11463866.htm。 当时征得她同意后给照了照片:

走前和她丈夫聊天,他告诉我,玛佳对我印象挺好, 因为很多人给她照相不征求她同意 :).

在国内就听说有很多中国人去韩国打工,到了韩国才发现中国人是如此之多。 汉城专门办理外国人签证的地方,把外国人分成两类处理, 一种是中国人,一种是非中国人, 有一层是专门用来办理中国人手续的,其他国家的在另一层。就是这样,中国人这一层办理签证的人数也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数要多得多。 本以为去韩国打工的全是朝鲜族,没想到汉族也很多。看十九世纪被“卖猪仔”到美国西部的华工资料,常常是愁云惨雾的感觉,而二十一世纪韩国汉城的中国人签证大厅里,虽然也有些焦虑的神情,但更多的是放松的聊天,听到的朝鲜话和东北话居多,南方方言也有听到。还看到椅子上有个FLG的中文报纸,宣扬他们的教义之外,还介绍了不少中国人在韩国生活的知识。

在曼谷夜晚的街头,曾经碰到一个摆摊的尼泊尔姑娘,很诚恳的向我们推销她的衣服。成交后告诉我们,这是她今晚做成的第一笔生意。知道我们去过她的故乡博卡拉,就聊了更多。她说来泰国1年了,摆摊的生意也是刚开始不久, 不过她很有信心能越做越好,我们相信。从她身上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朝气,对美好未来的强烈信心。

在普吉岛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中年司机,英文不错(比我好:) )。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我们眼里秀美的普吉岛,在他看来已经成了满目疮痍的家乡。他说沿海的很多地方原先都是茂密的丛林,现在为了建宾馆都给砍掉了。建了很多高楼,安了很多空调,气候也变得更热。来了很多的外国人,租车在道路上飞驰(普吉租车极其方便,而且价格不高),交通变得非常不安全,因为外国人对当地道路环境不熟悉。随着高楼,商业区的建设,外国游客的涌入,普吉越来越象香港这样的都市,他小时候那美丽的普吉再也看不到了。 听了,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

前一阵,在天涯看到了一个移民新西兰的网友建房的帖子,在http://cache8.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outseachina/1/12089.shtml。 等到他这个房子建好以后,他会爱这个家多点,还是爱原先在中国的家多点呢?他在这里生下的孩子,还会对中国的家有感情么?

在xcar汽车论坛看到房车的照片,这可是我几个终极梦想中的一个:

记得《成长的烦恼》里,主人公杰森的岳父卖了房子后,买辆房车拉上老婆去周游世界,相当于是带着自己的家去旅行。这样的人,家的观念应该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了吧。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论漂泊在哪里,大家都是在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可能真正的归宿不是哪个具体的城市或村落,而是深埋在自己心底,当你真正找到它,哪个地方不可以成为你真正的家呢?

为什么国产车的质量差?

学会了开车后也开始泡汽车论坛,常去的有两个,一个是新浪的切诺基坛,一个是越野e族。 里头谈到国产的越野车,反映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质量差,不稳定。为什么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多年了,国产车质量还是不好呢?

原因很多人都分析过了,主要有,国家原先限制民企进入汽车工业,发展政策错误甚至荒谬;基础工业发展不完善,生产的钢材就不如国外等等诸如此类。这里谈谈还没被注意的一些问题。

昨天和一个住在北京的日本朋友聊天,他是个越野车迷,自己在北京有个越野车。谈到北京的一些修车点时,他感到有一点不可思议。就是维修工们,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车,很多也不会开车。一个不会开车,自己没车的人,怎么可能真正深入理解车,并修好车呢? 这个问题以前自己从没想到过,现在一想感觉真是很有道理。 不否认有人没坐过航天飞机但依然能生产修理航天飞机,但航天飞机和汽车这种大众用品是不同的。航天飞机没有竞争,只有美国有,可以用极高的物资投入和时间投入在那里慢工出细活。而汽车工业则竞争惨烈,成本受限,市场又瞬息万变,如果生产者和维修者,自己没有车,不会开车,很难想象他们能做出高质量的车。但以国内普通工人的收入想拥有一个自己的车,几乎是不可能的梦想。

汽车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始自亨利福特,很多人对他发明的流水线耳熟能详,可是很少人知道的是,他做福特公司时,大幅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在当时工人平均工资在每天工作9小时,收入2.34美元的情况下,福特公司执行每天最低8小时5美元的政策,后来提高到10美元,福特的最低工资比平均工资水平高4倍还多。1908年,当时车子均价在4000美元水平时,福特推出的T型车价格为850美元,1916年降价到360美元,最后降到290美元。 福特使每个工人都能买得起车,用得起车。人们常说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促使汽车工业大发展,但如果没有福特提高工人待遇和降低汽车售价,让每个工人都能轻松拥有一部汽车的话,汽车工业真能发展起来么? 福特在100年前就实现的事情,中国还需要多少年?

以前看到过一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国产货质量差的另一个原因。故事摘录如下

过去瑞士钟表业是最发达的,有一个最著名的钟表技师坦布克,他通过手工制造一千多个零件,然后通过二百多道工序把它组装起来成为一块机械表。这个机械表计时的误差可以低于百分之一秒。后来由于他反对教会就被关进监狱里面,在监狱里面还是让他继续做表,但是不管他怎么去做,最后做出来的表时间误差很难低于十分之一秒,他自己就很奇怪,自己还是很认真的去做,用的是跟过去同样的材料和技术,为什么现在我就做不出像原来那样精确的机械表呢?最后他才悟出一个道理:就是因为心情不同。过去是一种自由快乐的心情来进行一种高效率的有创造性的劳动。现在被困在监狱里,他是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从事这种劳动,他再也没有原来那种快乐心情,从而他的工作性也就大大降低,他的创造精神也就被泯灭了。当他被释放出来后就去游列了埃及,在金字塔面前,他发现金字塔制作工艺实在太棒了,用石块砌成的金字塔,石头之间的缝隙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他发表了一段感慨:皮罗多德的历史书上写着埃及的金字塔是三十万奴隶建造的,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奴隶在这种被迫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创造出这样高的工艺水平。果然两年多以前埃及二百多位考古学者就许多考古资料对金字塔的建造历史进行了研究,他们发表了一份言论报告,埃及的金字塔应该是农民和自由民建造而不是由奴隶建造的,证明坦布克的预测。

在现在的中国,占人口70%的农民一生下来就因户口政策注定了在这个国家低人一等,众多的农民工没有城镇的最低工资保障,和大病统筹等社会福利。 工人农民的利益无从保障,农会早已消逝,而工会在保护工人利益方面虚弱无力,有时还是帮凶。试问大家,如果你在这个社会里是一个普通工人,你会有自由快乐的心情去生产么?你会有信心做出世界上质量和性价比都是最好的产品么?

谁想养猫?

有北京的朋友想养猫么?水晶家里有了三只猫,已经有点自顾不暇,打算把其中两只送出去。

一个是两岁的公猫,还没做太监,活力四射。下面是它的照片:

另一个是1岁左右的母猫,很温顺,已经打了防疫针。右眼和左眼不太一样,看过兽医,说没关系。下面两张都是这只猫的照片(胖了点,但很漂亮):

感兴趣的请email联系:webmaster + doyj.com( 请用@ 替换+)

一些流传甚广的谣言

在网上有些流传甚广的谣言,刚看见的时候,有的付之一笑,有的竟然把自己都给忽悠了。据说谎话重复千遍就成真理,现在颇有些人把那些谣言当成真理了。做历史我纪录的时候,对一些谣言做过考证工作,在这里把自己知道的真相公布出来,免得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谣言一 – 北朝鲜撤除了板门店谈判桌上的中国国旗

其实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是以志愿名义参战的,而不是以国家名义。尽管中美打得死去活来,但始终没有宣战。为了突出志愿军的志愿性质,整个朝鲜战争中就没有出现过中国国旗。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时,彭德怀不在场。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南日大将代表朝鲜签署停战协定,次日, 彭德怀在开城签署。现在板门店谈判桌上摆放的旗帜,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谣言二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苏联逼债

说起那饿殍遍野的三年,人们总不忘了说原因是自然灾害加苏联逼债。是否真的有三年自然灾害,我就不说了,相信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那苏联真的逼债了么?本人最痛恨忘恩负义的人,不希望我的祖国也是这种,特别加以澄清,以正视听。

第一, 苏联毁约发生在中国的大跃进已造成经济崩溃之后的1960年. 详情如下: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苏联专家。这是1960年6月底布加勒斯特会议结束以后,苏共领导把两党关系的恶化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对中国施加的压力。7月25日,未等我方答复,苏方又通知中国政府:自7月28日至9月1日期间,将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终止派遣专家900多名,并撕毁了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了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共304项.到1960年上半年,已建成103项,还有201项正在建设中。苏联在华专家分布在中国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部门的250多个企事业单位中,在技术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产房试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这些苏联专家聘期未满,合同没有到期,中国政府虽然多次挽留,苏方始终坚持其决定,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给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苏联的这一举动,使中国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一些正在试验生产的厂矿不能按期投入生产,250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苏联政府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动,不仅严重地打乱了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加重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困难,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进一步破坏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环球视野》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三卷2573页,团结出版社),援引自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5911

第二,苏联毁约影响的主要是军工项目,若当时这些军工项目果真能完全中止,中国至少可以少饿死一些人。

第三,1961年2月27日,赫鲁晓夫致函毛泽东,提出鉴于中国发生食品供应方面的困难,苏联愿意以贷款的形式向中国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并且表示10亿卢布的贸易逆差可以分5年偿还,不计利息。(摘自 http://war.163.com/06/0601/17/2II260TV0001123H.html ). 可见苏联不但未向我们逼债,反倒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上面就是事实,大家自己判别吧。请参考 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7件好事

这段论述我也发在了历史我纪录

谣言三 – 周总理逝世降半旗, 联合国秘书长长篇大论

这个谣言是这样: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已经有人写了精彩的反驳文章,我就不重复了,大家请到历史我纪录浏览。这个谣言中透出来的那种挟洋自重的意识至今还深深植根在一些政府官员脑袋中,我们的伟人周总理居然还要瓦尔德海姆这样屁大的人物来抬高身份。

谣言四 – 孙立人活埋1200日军俘虏

网上的谣传说1942年10月的于邦战役后,孙立人下令将俘虏的日军中去过中国的都活埋,共1200人。还编得有声有色,说是后来发现其中有个是台湾籍的日本兵,就把他放了。有时我倒是希望中国多些有血性的人,可惜这又是一个谣言。大家请看历史我纪录上的文章

谣言五 – 韩国将端午节申遗

韩国人没有把端午节申请为文化遗产,而是韩国江陵市每到端午节有个庆祝端午的端午祭, 有很多传统的表演,集会,每年有上百万世界各地游客去看。本来每到端午,朝鲜族都要庆祝,但后来慢慢各地就消失了,只有江陵把这个习俗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在端午祭中,保留了很多朝鲜民族古代的很多传统,是反映朝鲜民族历史的镜子,所以韩国把端午祭这个活动申遗,而不是端午节。

想了解端午祭的请看 http://www.gmw.cn/01gmrb/2006-05/26/content_423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