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了半程,到20公里的时候感觉身体极其不舒服, 立刻上了旁边的收容车。我的第六次北京马拉松就这样结束了。
作者: oldmonk
拿到了北京2007马拉松的号码布
刚去妹妹家拿到。今年报的是半程马拉松,本来想报全程,结果准备过程中发生不少意外,弄得准备得很差,只好报了半程。今年的马拉松和往年改变不少, 发的前后号码牌四个角有了方便穿针的洞,贴在衣物包上的号码牌小了很多, 衣物包上有了专门放小号码牌的夹层。号码牌材质也变了,不再是棉布的,而是一种韧性很强的纸。三个号码后面都要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姓名,血型,住址,紧急联系电话等等。发的T恤也不再是白色棉T恤,而是Nike的排气透汗的黄色T恤。做为选手很满意这样的变化,就是T恤背后赞助商的商标刚好会被号码布完全遮盖住,不知道赞助商会不会满意。
这是自己参加的第六届北京马拉松了,回想前面参加的五届有点感慨万千, 第一届参加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就从此爱上了长跑。
今年春节过后没多久就开始按计划锻炼,不过选择的路线不太好,是在我们小区里跑,路线中有很多的起伏,跑着下坡对膝盖冲击很大,当时没注意,两个月后膝盖开始隐隐作痛。有了以前因为运动伤害而不能走路的教训,这次就特别小心,立刻停止了训练,在家静养。 过了一个多月感觉差不多了,去龙潭湖开始跑步。 从每天一圈,两个月后已经慢慢加量到每天4圈,每个星期休息1到两天。体重从年初最高的90公斤,慢慢减到了80公斤。当运动量开始增加到每天5圈的时候,髋关节又开始隐隐作痛,仿佛4年前。去医院一查,果然又是髋关节滑囊炎,还好这次不严重,不象4年前没经验,弄到走不动路才去看医生。检查时遇到一个很好的医生,就如何避免运动创伤给了很好的建议。 休息一个多月后,已经快7月下旬,年初做的计划全部泡汤,只能从头再来。不过这次有了经验,又在网上参考了别人的训练计划,制定了一个自认为颇为科学的计划,跑步,游泳,力量锻炼三者有机结合,心想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可没想到8月初去西安,山西转了一圈以后,回家就开始发烧,烧好不容易退了,又开始剧烈咳嗽,一查是气管炎。 治了半个月咳嗽依旧,一去查说是转成了咽炎,等到都彻底治好已经是9月了。可这时候脚底板下的瘊子又严重了,两年前去海军总医院做过痛得让人感觉生不如死的激光手术,不到半年就复发了,当时不痛不痒就没搭理。没想到现在开始严重起来,又痒又痛,而且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结果又开始了治疗,脚底下贴了一大堆的膏药,开头走路都痛。到了马拉松报名截止前,犹豫半天选了半程。前一阵脚下感觉差不多的时候,一看日历,离北京马拉松已经只有一个星期了。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心态,去龙潭湖跑了几次。跑得时候感觉浑身赘肉晃来晃去,一称体重:86公斤,拿冠军奖金看来是彻底没戏了。
虽然拿不到冠军,但希望大家看到背着1982号的大胖子的时候还是给加加油油啊。
购买流量总结
上个星期翻到一些帖子说起购买流量的事,就去google搜了几个站看了看,看着也花不了多少钱,就先找两个便宜的试了试,一个是 needhits.net, 一个是buyhitscheap.com。
这两天分析了一下从他们来的流量,虽然还没完全结束,但已然有些心得。国内这方面有经验的人应该不少,轮不到我来分享经验,不过看大牛们似乎很忙,很少有空分享,我这菜鸟就出来抛砖引玉了。
1. 买的都是专门针对美国的流量,这两边来的流量ip分布都比较广,分析出的结果绝大部分都是美国,这点还满意。
2. 在needhits购买流量时,可以指定只要从美国过来的特定种类人群的流量。当时购买了和自己产品密切相关的分类,可是从它那里过来的流量,一般只访问完首页就走了, 首页的bounce rate达到99.73% ( 正常情况下首页的boun rate为30%左右), 更奇怪的是剩下的那0.27%, 访问路径几乎一致, 都没有查看订购或下载页面. 而且时间的访问分布曲线也非常奇怪,没有一般凌晨访问很少的情况,波动范围不大(如下图)。
3. Buyhitscheap过来的流量,首页的bounrate在46.28%,时间部分曲线看着貌似正常(如下图):
但有意思的来了,从Buyhitscheap过来的流量,来回就访问三个页面文件,访问路径都特别相似,而且这三个文件都不是下载或购买页面。其中有个是sitemap页面,这在正常的访问中只有1.12%的人会去访问,但在Buyhitscheap过来流量中,居然有25.28%的人访问。
总结:从统计来看,这两处购买的流量都完全没有用,而且很有骗子的嫌疑。
不对之处请大牛们多指正,如有其他可信的流量购买,还请不吝相告。
另:损失了40美刀,简直五内俱焚,心痛莫名,正在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挣回这40美刀。有谁要请吃烧烤别忘了叫上我,现正需要烤肉来抚慰我受伤的心灵。
西行美食拾遗
8月的时候去陕西,山西匆匆转了一圈。我和老婆都是贪图口腹之欲的人,每天都不辞勤劳的去发掘美食,其中有收获,有失望,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几年前去西安的时候,去了大名鼎鼎的老孙家,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味道很一般。 这次为了让老婆体会一下亲手掰馍的吃法,还是去了老孙家。 结果味道还是很一般,服务感觉更差了,价格更贵了, 强烈不推荐大家去。 感觉老孙家的泡馍还不如北京双井富力城的一家陕西饭馆的好吃,服务更是差得远。 (这里强烈推荐一下富力城的这家陕西饭馆,味道着实不错,至少很对我和老婆的胃口,而且服务态度也很好, 位置如下图红点处. 它旁边有家麻辣锅,味道也不错。)
在西安刚下火车就去了贾二灌汤包吃早饭。灌汤包的味道客气点说是一般,说糟糕也不过分,奇怪名气怎么这么大。还第一次见到服务员向抱怨上菜太慢的客人发脾气,给脸色看,虽然自己不是那客人,但已经让我绝不想来第二次。
看到点评网上定家小酥肉评价颇高,也去尝了尝。 味道确实挺有自己的特色, 但比较腻,而且感觉花椒味道太重,算不上好吃得让你留连忘返,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可能当初看到不少人评价说回味无穷,结果报了太高的期望有关。
在西安南门北面一点有个湘菜馆,它的拌金针菇味道不错,我们居然点了两盘。吃了半天也没尝出其中的奥妙,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好吃,和我们家里做的唯一能看出来的不同就是里面加入了鸡丝。
在临汾停留时间不长,没想到居然找到了一家很不错的东北菜馆,离长途汽车站不远,门帘不大,招牌上写着“东北炖菜”。 有个菜叫“蒜泥茄条”,本以为是类似蒜茄子的凉菜,没想到居然是油炸的茄条和蒜蓉,美味非常。茄条切的比较细,炸过后外层比较酥,入口即化的感觉,味道很有品头。
几年前去大同的时候吃过两家比较有名的刀削面,感觉比较好吃,但也好吃的有限,并不比在北京西直门旁的小饭馆里吃过的刀削面好吃多少。没想到在花园大饭店的早餐吃到很不错的刀削面,是个女的面点师操刀,切的面相当细,酱汁也和市面上的不一样,味道不好描述,反正比在一些著名刀削面馆里吃到的要好吃。
还在大同去了一家“双亩园筱面馆”,这家做得其他菜都可圈可点,就是他们特色的筱面实在没尝出啥好吃的来,可能是因为从小吃不惯面食吧。
对中医说两句
当年我吃过整整两年的中药,还吃过一年的偏方,期间还看过一些中医书(包括大学中医教材),看到很多人对中西医争论不休,忍不住也谈些自己的看法。中医有很多优缺点,被别人说过多次的,我就不重复了,这里谈谈大家说得比较少而又很重要的三个特点:
1.崇老
中医理论基本还是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推崇祖传秘方。 记得《大宅门》热播的时候中央台请一些人探讨中医,讨论时言必称祖宗们是怎么做的,满口的推崇,对现在充满鄙夷。 而西医在希波克拉底时代也是类似中医的草药,但人家在100多年前就抛弃掉了。后来的青霉素,到现在的基因疗法,可以说日新月异。
一个行业如果总是认为过去是更好的,推崇先人,把上前年前的理论奉为圭皋,而自己没有创新的勇气,很难让我相信这个行业会有发展,会有什么光明的将来
2.知识的传播极不通畅
西医的最新研究结果绝大多数都能见诸论文,在互联网,图书馆里都能免费的查到最新的西医论文。 所有研究者都以自己的论文被别人引用为荣,这样大家的知识得到充分的交流,每个西医研究都是站在全世界成千上万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前行,自然更容易获得突破。 而研究者的利益则通过专利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而在中医圈里,大家推崇的是秘方,一旦知道哪个药方有奇效,不是立刻公之于众与大家分享,而是千方百计不让别人知道,好保证自己独享利益。 传诸后世时还经常有传男不传女之类的习俗。这样每个新的中医研究者,他研究的基础基本还是上千年前的那几本医书,很多东西要自己从头琢磨。人家西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中医呢,要自己腿着前进,只会被越拉越远。
进入现代后,也能见到有中医的论文了,但几千年沉积下来的陋习还在这个行业中根深蒂固
3.缺乏量化指标
西医去医院检查的时候,会开一大堆的检查单,里面很多的量化指标,很多还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而中医呢,望闻问切没有一个是可以准确量化的。吃药的时候,中药有量化了,标着几钱几两,可是中草药这种没有提纯的自然植物,往往随着产地,季节的差别,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存在着波动,这样就特别不利于中医的研究。 做过技术工作或研究工作的都知道,准确的量化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让你很快的把握一些细微的差别,从中发现问题, 发现改进的手段。而且有了这些量化指标,知识的分享也很简单,大家只要看数据即可。
一个中医医生号完脉给开个药房,病人好了,这个病例记录下来对其他医生的借鉴程度很可能远不如西医的病例。因为号脉之类主要是靠这个医生的感觉,其中的细微差别之处,仅通过脉“洪”,“细”,“沉”这些字是很难准确表达的。 可能这个医生通过这个病例又有了新的收获和发现,但他想分享这个收获就比起西医要难,因为那种号脉的准确感觉只有自己知道,要想非常准确的分享给其他医生比起分享西医化验单上的数字是难上很多。
这三个缺点感觉中医很难克服,让人沮丧的是也没看出任何要克服的迹象,因此我对它的将来很不乐观。
最牛犇的移动信号覆盖
壶口大桥
100% VS 99.9%
以前开发一个数据挖掘软件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如果要保证结果的100%准确,需要的计算量和数据量很大,而且规模随采样数据量的增长而线性增长,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几乎完全不可行。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后来在小马提醒下才恍然大悟,其实客户并没有要求100%精确,一定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立刻修改了算法,提供给用户误差率在正负0.1%以下的结果,这样计算量和数据量都减少很多,而且对采样数据量的增长不敏感,在极端情况下也完全能保持在可接受的规模。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说:“追求完美往往是通向好的最大敌人”,经过这件事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很多时候不用去痛苦地追求过分的完美,只要稍微退一小小步,立刻就会觉得海阔天空。